近日,住建部印發由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標準院”)等單位編制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提出了建筑產業化標準設計體系的總框架。住建部有關負責人透露,部里接下來還將研究制定國家住宅產業化發展綱要,對建筑產業化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提出具體要求和措施,預計出臺后將極大地促進全國建筑產業化的發展。
“目前很多地方都出臺了建筑產業化相關的政策,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認識不夠全面、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此次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的出臺,可以說是第一次完整而系統地構建了適合于我國發展模式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體系,完善了頂層設計,為我國建筑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在日前由標準院組織舉辦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首次宣貫培訓會上,標準院總建筑師劉東衛如此表示。
政策制定不能盲從
會上,住建部有關負責人透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用產業化模式建設的工程建筑面積已達1800多萬平方米,包括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等。而到今年底,全國通過產業化模式建設的工程將力爭達到50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全國共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8個地級城市,已經頒發了68個建筑產業化相關的指導性文件。顯然,政府層面的熱情已經被調動,那么市場是否能如政府所愿“順勢跟上”?在華陽國際建筑產業化公司董事總經理龍玉峰看來,政策能否順利推進和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狀況密不可分。目前,建筑產業化所產生的成本增量依然是讓房地產企業在產業化的門檻前踟躇的主要原因。
“特別是在當前整體房地產市場不是很樂觀的前提下,這種增量成本能否消化的問題尤其被開發商所關注。”他認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不能盲從。對于一線城市來說,由于房價堅挺,一二百塊的增量成本可以在銷售中快速釋放,因而開發商在面對政策設定的各種產業化要求時,會比較愿意跟進。而對于庫存量本來就難消化的城市來說,即使給予容積率相關的獎勵政策,成本增量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因而市場的積極性很難真正調動起來。
標準設計至關重要
相比起大干快上的熱情而言,從頭厘清對于建筑產業化的認識或許更為重要。住建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指出,目前建筑產業化在發展理念上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首先,把建筑產業化等同或局限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忽視了鋼結構、木結構等方面的產業化。其次,把建筑產業化等同于主體結構產業化,在內部裝修和主體結構相結合方面做得還不夠。最后,把建筑產業化著眼于施工過程產業化,沒有考慮到建筑全產業鏈的整合發展。
對此,劉東衛也深有感觸,他表示,從國外建筑產業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初期肯定是結構主體的產業化,然而過渡發展一段時間以后,內裝產業化將成為核心部分,而中國目前對于內裝產業化的認識非常欠缺。很多號稱工業化住宅的產品僅僅是采用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內部依然是生產方式粗放的毛坯房,這種半成品顯然無法滿足國家節能環保的要求和老百姓對于高品質住宅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的發布顯然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劉東衛告訴中國建設報記者,該體系是一個全面性系統性的標準設計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全建筑體系,包括混凝土結構、木結構、鋼結構。第二是全產業鏈,從設計、施工到構件生產都有詳細指導。第三是全系統,不僅包括主體結構,還包含內裝和外圍護兩大部分。
“在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標準設計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一環,也是推動建筑產業化不能離開的技術支撐。有了標準設計,我們的設計、施工、安裝才能夠流暢,才能夠將有關技術科學地、合理地安排到建筑中去。”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首先要繼續加強技術支撐研究,完善包括混凝土、鋼結構、木結構等在內的全面的技術體系,同時大力推進標準化,力爭實現模數化,對部分通用構件比如墻體板、樓梯等完全采用標準尺寸。其次要注重引入先進管理技術、信息技術,比如BIM,以提升工程品質和全壽命周期質量。最后要實現管理創新,積極推動工程總承包,使其深度融入設計、施工等。